基层的很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太多创新。创新对基层而言,意味着太多出力不一定讨好。长期大量的实践证明,基层工作更多地是执行,或者叫落实;更多体现的是动手操作能力,而不是让人去深刻反思和创新摸索。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没必要问太多为什么,也尽量不要问为什么。于是,基层工作带有普遍的强制性色彩,标准更高、责任更清、条款更细,相对执行起来难度会更大。 : \; L, A. M; B7 Z8 _' {
* {5 G" o6 g% z! b9 g+ X+ k) o' N0 R. u
9 O) @7 x) Z, Y. A1 F, A, E
' g- A8 U7 G$ o$ j. y# F( |$ d, H从执行层面角度看,落实好、完成好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即可,想的越多反而顾虑重重,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甚至很多政策就是专门给你解释,你也不一定能够领会得透彻。但长期这样工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基层在落实任务时得过且过,完全照搬照抄上级的文件标准;在落实任务时理解不透彻、宣传不到位,原本好的政策最后却走了样,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反而出力不讨好;更值得提醒的是,基层缺乏科学规范的决策智库来支撑,上面的文件精神完全靠主要领导去领会贯彻,下面的实际情况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反映,进而无法与上级政策进行有效对接,导致出现偏离中央政策初衷、与上级精神不合拍的尴尬境地。方向偏了,越努力越糟糕;决策偏了,越执行越折腾。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我们长期以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理念。 * Y, n3 O1 {! ~
) f \3 A9 {- g) q
: \/ \) J4 y* d6 D& G$ b( F
9 B( b$ c. U7 {4 v在笑哥看来,从中央到地方,级别越高、权力越大的决策机构,往往聚集着相当数量和规模的智库资源。这些智库资源游离于体制之外,但更多地是发挥“第三只眼”的作用,来为体制内的各类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服务。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当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开始不断倾向于基层时,无论是基层的决策机构,还是服务高层的智库机构,应该花费更多的力量来研究基层工作,为基层工作出谋划策。比如成立一定数量的地方智库分设机构,来协助地方党委政府进行科学施策,避免地方领导太多片面的、主观的、顾首不顾尾式的盲目决策,最终让更多基层对策与上级政策实现有效对接。 * _8 @' P8 _8 i ^0 s+ V2 a5 G
5 w, U; [ N5 R4 u4 ~
; u0 M' f8 T: p8 E" ^+ s! c7 O. Z2 a1 Q$ q0 g, U! g
从这一层次去延伸理解,基层工作的创新,一方面要靠外力来有效支撑,另一方面要靠内力来催化蜕变,需要在思维、理念、方式、内容等诸多方面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改进。这不仅需要更多的技术含量和智力支撑,还需要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在不断变化中向前发展。
2 f. i9 f' S2 R: Q8 J% E" c
% y# t$ d" ]- f g# z 5 w w8 g" V% u) w, K
+ e# H& U3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