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中医指人身的动脉和静脉;文章脉络,作为文章学的一个术语,引申为文章的条理线索。人身脉络是人的命脉,文章脉络是文章的生命线。宋代陆游说:“论文有脉络,千古著不诬。”是说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将传之千年,永葆生命力。我们平时读文章就是把脉、品脉,写文章必先按作文法则造脉、设脉。文章脉络大体可分意脉、情脉和语脉。下面以名篇为例,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三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G* M9 |+ t9 | i, o
一、意脉、情脉之分辨
4 y# ~# N2 y, r 顾名思义,意脉也就是文章意旨的脉络。文章意旨,提炼出来也就一两句话,那是经过对文章脉络充分把握之后得出的结论,如果还原到文章当中,那就是一种线性展开的脉络,是由若干个分意旨结合成一个总意旨。有时还可能有复合意脉,即明暗两种意脉。
+ s9 L, j F. z+ a, s同理,情脉也就是文章情感的脉络。文章情感在文章当中也是线性开展的,其中必然有一些高低强弱的变化,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的曲折,可以分出若干个小阶段或小分支,有时还可能含有隐显不同的情脉。
( i5 f4 C2 K3 x V- y3 z8 d/ q 意脉和情脉是文章中两种不同性质的脉络,事实上它们在文章中展开的时候又常常交织在一起,呈贴合状、浑融状,难解难分,不过为着认识和解说的方便,还是各自单独分析体会,试以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o5 N% q6 p ~5 H. A) a
先看意脉6 m* r9 i" Q7 M5 @$ F
第一、二部分说明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步,先说写作此文的必要性,再提醒庸人不能忘却这笔血债。
6 c; s/ S0 Y2 l9 I( h+ { d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部分写,从事件概况写到遇害细节。
) k& T, r1 s9 ]; T* W; H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全盘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 P4 _: ~, @- G) R6 d4 l
我们再总的察看文章的意脉:先交代文章缘起,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从文章意旨看,文章视野开阔,笔触所涉甚广,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现实、历史、伦理、哲理,个人、群体,古今中外,无不包容,可见文章意脉丰厚、充实、深邃。8 J. P& A) T7 X5 e7 T) K( a
再看情脉
8 I" t! p4 B$ ^ 第一部分:作者独在礼堂外徘徊,心情极为沉重;两次说“只能如此而已”,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一些重要词语也透露出作者的心情:“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这一部分主要混杂着两种情感:一是对烈士的哀痛,一是对反动派的痛恨。- Z% z: t% p- M4 X0 y' c. ^
第二部分:将“真的猛士”与“庸人”作对比,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对庸人很快忘却惨案的遗憾。
; T! A) y* @6 f0 J, o第三部分:叙述刘和珍在当初学生运动中的表现,表达“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同时也表达对反动校长的蔑视与憎恨。+ q- G3 Z% n. a1 R! r* A
第四部分:转述惨案经过,对杀人者痛恨,对流言家愤怒,对衰亡中的中华民族现状忧愤。
" \/ N2 L/ L e* G$ W2 Y第五部分:描述现场惨状和惨案后果,表达对无辜青年的怜悯,对杀人者的痛恨。
( o5 P. d. G; {+ L$ s$ e+ \第六部分:总结惨案的教训,继续表达对流言家的憎恨,对青年学生的怜惜,对庸人们的失望。
' P4 s1 y) I. _' D' z4 G第七部分:结束全文,再次表达对“中国女子”的敬仰。, F0 H/ T$ q, o
我们再总的察看文章的情脉:文章依托叙事,先写追悼会情况,再写对刘和珍最初的印象,又写惨案情景,最后写惨案后情景,以叙事作为抒写情怀的基础,其间情感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明显地成为一条脉络。作者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地、单向地发展的,而是复杂地、混合地展示的,其中有哀痛、怜悯、愤怒、憎恨、忧伤、失望、期待……多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体现作者丰富充沛的情感、深刻广阔的胸怀。
7 ~& ? g0 w& e) |$ j由此可见,意脉、情脉在许多有情有理的文章中可以各自理出一条线脉,二者的区别较为明显,但是二者总是交织在一起,互为发明,相得益彰。* y# z$ F' w& A3 c f
二、意脉、情脉的最佳呈现方式
# Q4 h* n r9 T# B3 ?1 h4 z 人们很难用一种所谓“最佳呈现方式”来衡量和规范所有的文章,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意呈现方式,不同作家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意呈现方式,同一作家的文章又有不同的情意呈现方式。如果一定要统而论之,那么不妨这样描述各类文章情意呈现的最佳或较好的方式,其共同要点是:循规而不逾矩,纵横而不泛滥,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多重意义,留有余味。专就多重意义和留有余味方面说,也就是《文心雕龙》里说的“义生文外,秘响(隐秘的音响)旁通,伏采(潜伏的文采)潜发”,“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义深而含蓄,留有的余味全都隐藏着)。
4 ~- ^8 A. J- I* c2 s+ Q4 ^先看意脉。常见的意脉呈现方式有“分—总”“总—分”“总—分—总”等,但这些是一般化的;所谓最佳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时难以尽举,试述之:; s" ~: L8 R$ D. K) R1 [
多重意味,复合主题。文章的意脉都不是单一的,细细推敲可以发现多重意脉。我们往往提炼出单一的意旨,其实是抓到了文章主旨,还应有其他一些意旨。( O/ G; @8 c5 m$ m, G" C! Z
层层推进,渐行渐远。好文章的意脉,应是线性地、渐进地、有序地、深入地展开的,给读者传达对事物或道理的感受、思考,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8 }# ^/ h6 z- f8 ~
明暗两说,真意文外。作者为了追求含蓄的艺术,或因为外部环境不容明说,而明述一义,暗藏一义,其实暗藏之义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 b+ b& G0 K: i& v' u6 Y k5 u- {8 T
……7 D% z0 f/ ]5 s; \( V3 d
再看情脉。常见的情脉呈现方式有伏隐和张扬两种,但这样论说似乎过于概略了;情脉的最佳呈现方式也是难以尽举的,试述之:
1 G: b% S, n( J% @7 K8 M情多味厚。其情脉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多头分进,并列展现,给读者以丰富多样的感受和复杂深刻的体验。3 x8 h- E+ x g T5 R/ \9 R
淡而悠远。其情脉从头到尾都是淡淡的,没有大起大落。但这种淡不是心灵的干枯、情感的冰冷,而是表面淡然,实则内蕴丰富,没有较为深刻的眼光看不出来。所以读那些表面上味儿淡淡的文章要认真领会其中的深味。
1 A) |) a0 F0 L5 r9 `5 n3 k跌宕起伏。其情脉大起大落,如长江大河波澜狂涌,高空长天乱云飞渡,读来叫人荡气回肠,久而不能静息。' a5 V5 S% F+ p+ _" c! o
隐秘深含。其情脉深隐暗藏,含而不露,或起始深隐,最后才见端倪。或是作者个人风格所致,或是为着本文表达情意的需要,寻求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作者以比喻或整体的象征来创设情脉。 z) }2 ^! f L8 N! R+ M
三、语脉与意脉情脉之关系0 h$ m& Z+ J& k% {
所谓语脉,是指足以显现文章脉络(包括意脉、情脉)的语句。语脉是由散见于全文的一系列特殊语句构成的。它是否等于单个的关键语句,这要看对关键语句作何理解。如果光从语句内容和表意效果来分析,把关键语句看作精彩语句、精警语句或抒情性最强的语句,那么语脉不等同于关键语句;如果从文章章法来分析,把关键语句看作文章中显现文章思路、文章脉络的语句,那么语脉全然等同于关键语句。
2 w( y( Q: j3 }/ M0 P$ L% h2 h语脉与意脉、情脉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显与隐的关系:如果说语脉是具体而微的话,与之相比的意脉、情脉则是抽象的;如果说语脉是显性的话,那么意脉、情脉则是隐性的。意脉、情脉通过语脉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脉是意脉、情脉的载体,我们把握意脉和情脉,都得通过分析语脉来进行。还是借用上面《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语脉,来深入分析其间各句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考查文章的意脉、情脉。
; o$ @ ?" T; N; J$ M+ g! a第一部分:
& _$ X5 t; @7 i- `- E$ a/ w6 R s3 L# {' F5 I% A7 [) f% {
" \1 o6 _: z( ?" e9 g2 U% p
7 ]2 b. k7 h$ Y4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