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文字,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得以从书面上了解自己未能经历的事、未曾有过的知识和经验。而传达这些内容的书面文字,基本都是应用类文章。像实用器皿先于艺术品一样,最早的文字记载,无论是一般的记事、占卜,还是规矩、铭文,都属于应用文范畴。) z1 Y! Z# @/ g
2 u1 z- P3 l( q8 I
具体的应用文概念,许多研究论著多有诠释:“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事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可称之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 [1]这就是我们对起源早、使用广泛的应用文在今天的理解。应用文在今天,广泛地被使用于国家政务和一切公私事务中。虽然被看作是“艺文之末品”,可又确实是“政事之先务”、“经国之大业”。应用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 c: O9 D' o( g/ v4 m. P( H
2 R h9 }# p* j' y( t' T 有人以清康熙年间的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的一段话说诗与文之区别:“又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喻“意为米,文为饭,诗为酒”说诗与文的作用,确实是既形象又有道理。意为米,“文”乃米而为炊、炊而为饭,可果腹、养生、尽年,“为人事之正道”,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4 L+ m& X) ]6 j& T% z5 P8 x/ ]
. c4 [2 Q" i6 e6 H# M {) x% N( \ 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对应用文认识越来越深入,所以对应用文及应用文写作也给予了越来越充分的重视。这不但体现在应用文写作规律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上。
2 v2 }$ G) w$ p' J9 e! {# }4 x8 b0 i$ `* [& D$ @ z
但至今人们对应用文写作审美规律探讨的重视还是很不够的。出于“美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认识,人们一般都接受“应用文写作具有审美特征”这个观点。但仔细考虑,应用文写作到底美在哪里,认识则大不一样。多数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的美,只不过是表现在文本上的一些形式美而已。包括一些对应用文写作进行审美研究的人,也多在应用文的形式美上下功夫。有的人则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美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和文学艺术相比,对应用文写作的美学研究不值得“小题大做”。甚至有人对应用文写作中所谓“审美”研究不屑一顾:应用文美学没有什么学问可言。研究应用文审美特征究竟有什么意义、价值,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值得、是否必要,应用文写作过程究竟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
) \! W; z$ X5 F* \
2 A' I+ g# B- O. a0 h; s0 j 人们需要应用文,就像饥饿时需要吃饭一样,并不在乎饭的外表性状。吃的时间长了,就要开始品一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不再停留于以米为炊,简单的炊而为饭,人们开始讲究“美食”,把通常的饮食做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美食。在应用文起到它的实际作用的情况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饱,而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像人们在不改变饮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进一步考虑它的“色、香、味、型”,使之成为既可用又可品味、鉴赏的艺术品。也正如普通的水杯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的杯子一样。看看我们使用的杯子,当然还是既实用又精美的更受欢迎。早期人类使用土陶器盛装食物,泥碗、泥盆也可以盛装食物,但后来人们不满足于这种器物的粗制滥造,于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这些器物形状,以后又出现了陶瓷、彩陶、镏金、景泰蓝等等,这就是人们对实用器物的不断的审美追求。物质产品尚且这样注重审美追求,何况作为精神产品的应用文呢!人们对应用文也应该甚至是必须有这种审美的追求:在好用、实用的同时,要提高应用文的品位,把应用文打造成精美的工艺品。* t( H( T K" d$ O' j; v
3 {7 Y/ C1 \8 r3 s5 _
关于“美的规律”马克思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这段论述,包含这样几个观点:第一,美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马克思在这里并非专门论述美的规律,而是在谈到劳动异化时涉及到的。关于劳动异化,马克思认为有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异化,二是劳动过程的异化,三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四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是在谈到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述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时,谈到了“美的规律”问题。他认为,有意识的劳动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人在劳动实践中要遵照一系列的客观规律,如自然的规律、主体的规律,还有就是“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劳动实践中所要遵照的规律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里用了一个“也”字,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美的规律就是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第二,美的规律就是通过劳动实践,主体的目的、意志、理性与客体的感性特征达到自由的统一。既然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那么,什么是美的规律呢?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第三,这种美的规律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规律之一。就在上述谈到劳动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劳动中也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之后,紧接着马克思着重从主体的角度、从人的能动性的角度,谈到劳动实践实际上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里所说“劳动中也按照美的规律生产”,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劳动,也包括改造社会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通过脑力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应用文写作也不能例外。) T# N/ g1 @* z2 a6 @ x
$ X g- L* Q7 C4 L% \& P3 k" N
把应用文写作作为审美对象,还应该仔细做一个界定。“应用文”对于应用文写作来说,只是应用写作的成果,是物化了的文本;而“应用文写作”强调的是应用文的写作过程,或说是应用文写作实践的过程。所以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命题、聚材、构思等方面;二是成品的应用文,即应用文文本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文面、形式、语言等方面。
' W: s; G# Z( X# T5 S
6 p, S! `, T* o “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事实上是在说,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形象。”[2]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包括确定题旨、确定文种、搜集素材、搜集数据、研究思路、研究结构等等,也都是写作者按照美的规律在创造。/ d- a7 F8 M/ N% Q- X/ b0 f
e8 u2 [0 Y( ?! x# \
一般来说,写作动机应该是主体“内在尺度”与自然形式的统一,主体需要、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但应用文写作基本上是受命而作,写作者的写作动机,与一般的写作动机是截然不同的。受命与个人需要、个人愿望是矛盾的。通常写文章,总是作者的一种愿望或要求,作者的动机和动力是明确的。但应用文写作,特别是公务应用文写作,却总是别人来命题多于自己来命题。别人命题,又要成为自己的一种愿望甚至是需求。在受命写作的情况下,实现上述所说的两个统一,从美学的角度讲,即达到所谓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这正是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审美追求,也是受命写作中解决被动性的关键所在。
( }. H, R, m- Q5 z7 n6 T b
, B5 j7 d5 I5 V. \5 \( | 第一,注重自我修养,增强撰文的主动性。因为“‘美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指人类按自己内在的要求和理想对审美对象变形和加工的规律。” [3]所以,美的创造者首先自身要美,要强化内在的美。在确定动机的阶段,要求写作者充分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清楚地意识到随时接受领导布置的写作任务,这是自己的天职,是应该应分的工作,也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真正把“让我写”转化为“我要写”,增强写作欲望,增强主动性,这样,撰写中的自觉意识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撰写高质量的应用文就有了可*的前提。
; {8 A0 T: G5 |+ n+ H7 m3 {/ J: x# @: X' v# v( B4 c* n3 ]
第二,做好各方面准备,胜任并愉快地接受写作任务。首先要在精神上做好随时接受写作任务的准备;其次,要针对性地在如何撰写好应用文上下功夫,在能力、技巧上做好准备;再次,还要注意做好写作资料的准备,必要的情况,必要的数据,要随时随地尽量去搜集。确有需要才能胜任愉快,驾轻就熟,优质高效。0 f B' N+ L4 d& o
" ~- \1 }8 x* Y. Q) m0 K3 v0 x
第三,树立写作目标,打造应用文精品。有一个高远的目标,才会有更高的进取欲望。应用文撰写者对每一篇应用文写作,都要认真、仔细、下足功夫。就是写一个通知,也要写得合体、合意、简洁、晓畅。这样才能在撰写时,时时有一个追求,把写作欲望提得高高的,才能更好地增强自我意识,才能真正调动自己,打造出应用文精品。
/ K/ K, k8 A: K7 p* c" X N! j3 c; M5 t' K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材料工作,也要达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对于应用文的材料来说,主要是求真、求全、求精。# H5 {/ g1 y3 d. n, T3 w3 r4 X8 t* e
% H5 _; \9 V7 y4 K
第一,求真。所有的材料都应该是真实的,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另外,真实也要求数据的真实,主要是数据来源有据可查,数字准确无误。
9 W) r* Z$ E$ M+ q2 M, w5 P1 l) c$ }" ~% y' \. C" I2 ~' d
第二,求全。应用文的材料也要求丰富、全面。除有关各方面材料的搜集,还要注意相关政策法规的准备。
/ i: A* _$ A* v9 a1 T' ?5 w) |; n7 [6 B
第三,求精。材料的使用,要精挑细选,把真正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材料写入文章中,使之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j8 O6 J4 T1 ?
: }) I* A; p" n3 }4 h
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构思的审美追求。应用文审美心理过程……
+ P; l2 Z5 e9 j* p% P! ~; R3 w. k' _! ~1 n: [$ y( Q- U4 N) K; s8 Q
注释:
2 V. T* F S- W4 l' V6 e2 B [1]裴显生、王殿松主编《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第2页。
4 S: T" ~$ h& V [2] 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页。6 |5 p' C* k; h6 T ^; H8 J
[3] 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第44页。
. P% ?! ~! K3 E, c& K! ~( L/ g [4] 冯贵波《剖析立意与构思的审美活动过程》,《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 u- q2 v, e1 I+ a- b4 q* ^ [5] 杨恩寰、樊莘森主编《美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 I/ N T7 h& f& u [6] 参见《应用文阅读与文学阅读的本质区别》。- {1 k8 Q% F" K8 I S/ J
" X) Z, |& ?( I
(《应用写作》2008年第9期)/ u" K( c1 Z* m2 ]8 F
9 d4 `- }3 _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