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中规定,党政机关公文种类有15种,纪要是其中的一种。新《条例》规定,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纪要作为党政机关的法定文种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会务管理活动之中,较好地发挥了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统一认识、指导工作的作用。然而,因纪要在名称、适用范围方面均有所变化,加上以往会议纪要的法定效力存在模糊和不确定状态,特别是新《条例》没有对纪要的形式要件、生效程序、效力范围等做出更明确的说明,这就直接导致在撰写纪要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情况。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和写作实践,简要分析纪要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T1 e! U+ O# }4 P/ ^# x. }
0 d2 D1 V$ t5 U4 K* M+ x 一、认清文种嬗变之“源”1 n6 v; X8 o6 G5 K; T+ N% R/ \+ b
' V7 N/ s3 [, j% {- c: w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首先需要确认该选择哪个文种。不同文种有不同写法,同一文种,由于历史嬗变的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文种名称、适用范围、内部分类、内容要素及写法技巧等等,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鉴于此,写作者理应了解各文种的来龙去脉,以便从中进行“你从哪里来”的哲学观照,从而更能在本质上把握该文种写作的精神内核。$ E( o, M) Y" t) t
纪要的“纪”通“记”,是记载、记录的意思。我国古代公文中,没有“纪要”这一公文名称。“纪要”产生于现代应用文体的会议记录。我国把纪要作为正式公文是1987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公文处理办法》。在这之前,纪要实际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使用,只是未被列为正式公文。8 Z ?4 m; V0 i1 Z) v
1993年11月修订前的纪要,是用于“传达会议议定事项和主要精神,要求与会单位共同遵守、执行”的文种。修订后一直到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W9 k1 [' w, ^$ w, }
从以上纪要流变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出,新《条例》规定,从2012年7月1日起,“纪要”取代“会议纪要”,其法定性未变,但名称和适用范围发生变化。纪要的主要用途是“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故此,从办文的角度来看,纪要更多的是作为阅件而存在,如果要下发执行,势必要假借于其他文种,或其他法规,如通知、办法等。明确了纪要的“源”头,写作者的“活水”自然从中来。% W7 s% N% d7 ]: V' H: M* C
T3 I7 ]+ N5 s9 k t/ z$ ] 二、重视材料本身之“纪”3 n) M9 T" C( }# X1 P; i
( ^. M) V( P2 E6 A8 I0 S7 W 如前所述,纪要的“纪”通“记”,是记载、记录之意。从写作学的角度看,纪要的写作素材来自于会议记录,是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紧扣会议主旨,忠于会议精神,经过文字或录音整理,去粗取精、概括归纳而成的。纪实性是纪要的基本特点,也是撰写纪要的基本原则。
: U6 ~- i/ E0 s1 m2 |' n& o 因此,撰写纪要,首先要做好会前准备。要掌握会议的全部情况,弄清楚会议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形式,掌握会议的所有文件材料。其次,要认真做好会议记录,撰写者应该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做会议记录,一般地,应该做到“有言必录”,以同步进行的文字笔录为主,适当辅之以录音。撰写者在综合与会者的发言时,不能断章取义,扭曲他人意见,要尽可能忠实于发言者的原意,使用其原话,保持其语言风格。再次,要特别注意阅读会议的主体文件、材料、领导同志的发言,掌握会议的主要精神。
0 z1 @+ c7 z6 o! K: U5 r
8 ^$ D& v) T# y! v9 y 三、突出内容精简之“要”
" a1 u/ e5 k2 P% `! o5 O j1 O3 P" `# D* h; R0 W8 O
纪要的写作,应该在“纪”的基础上突出“要”,即“纪”其“要”。要围绕会议主旨,深入提炼会议精髓,择要表述。' I, h) ~& o0 G" r/ k
一是抓住要点,突出会议主题。纪要虽然是反映会议情况和结果,但也不能面面俱到,要围绕会议主题,抓住要点,突出会议重点。会议成果是纪要写作的主体,也是会议要点所在。会议的目的和任务,会议就重要问题达成的共识,会议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的指导性意见或政策性规定以及领导总结性发言,都是写作的要点。
* l: m. v; ^' N$ Q) K& D0 D 二是文字表达简明扼要。一方面,对会议形成的材料要去粗取精,删繁就简,选取典型事例和准确的数据反映会议的概况、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另一方面,语言尽可能简短、通俗,切忌长篇大论,应以叙述为主;在层次结构、段落安排上,要条理清楚,篇幅一般不宜过长。
0 M {- c9 Y- c* I( p0 R8 H4 P
8 Q, t& l% M5 W" T% ~1 a) ?2 i. P i
# j6 }, a) \/ m5 }+ w
五、辨析横向比较之“特”
! j: T- s% V9 Q* Y. N; X" z0 R) I2 o" U2 W5 F+ ^+ {% K0 ~; o
纪要与其他14种党政机关公文相比,在格式和写法上均有所不同。同时,《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规定,纪要格式可以根据实际制定。写作者掌握这一特点,有助于写好纪要,发挥纪要的特定功能。
S6 {) o2 R, ?, z* N. G: z' B6 N 1.格式特定。《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公文格式有通用格式和特定格式,其中,特定格式里就包含有“纪要格式”。" j2 t2 y$ E8 K C5 ?/ B
2.要素特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纪要标志使用“××××纪要”格式,不加“文件”二字;纪要编号取代通用格式的发文字号;纪要不用写主送单位和落款;成文时间一般写在红色分割线右上方;纪要不盖公章。
( d! k0 }. R& n0 B: C# U! f3 D7 f& A 3.表述主体特殊。纪要以会议为表述主体,常用的句式有:在说明会议过程时,常用 “会议听取了×××汇报”、“会议传达了×××文件(讲话、会议)精神”、“会议围绕×××进行了热烈讨论”等语句样式;在阐述会议精神时,常用“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提出”等语句;在介绍领导讲话时,常用“××指出”、“××强调”等语句;在表述会议决议时,常用“会议决定”、“会议要求”、“会议号召”等语句。
* t* A* e+ t; d9 i1 h( c& `. _ g) J(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来源:应用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