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文字工作的,不一定都抽烟喝酒,但是,这一人群和普通人群相比,抽烟喝酒的人占的比例却比较高,不少人不但经常熬夜写材料,而且抽烟、喝酒都很厉害。前外交部长、当代文字泰斗乔冠华,写了不少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章,如1971年11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他第一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自己亲自起草的讲话;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他负责与基辛格谈判、草拟中美联合公报;1974年4月,邓小平参加第六届特别联大,他为邓小平写发言稿等。他的习惯就是写材料时抽烟喝酒,而且特别凶。他写的材料被称为“茅台酒里的发言稿”。因此,也许不写材料的人,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写材料的一定要抽烟或者喝酒。这好像也是搞文字工作的一种职业病。4 A' _" F% Y1 G+ d( U0 b6 l
# Q* |4 @0 t2 C7 B G
我没有乔外长之才,但在写材料中,也养成了抽烟、喝酒的坏习惯。我有时觉得,写材料的思路会随着缕缕青烟扯出,材料质量会随着酒力升华。也就是说“烟扯思路酒助兴”。熬夜时,经常边抽烟,边喝酒,边看材料,边理思路,半斤酒下去,灵感来了,思路来了,有时自己挥笔写,有时我说别人记,上万字的材料,一夜就出来了。有人给我算了两笔账:一是抽烟,我差不多一天两包烟,每支烟按标准长度8.4厘米计算,我抽了40年烟,那么8.4ⅹ40ⅹ365ⅹ40=49.06(公里),也就是我抽的烟像接单根一样接起来,近50公里;二是喝酒,平均每天差不多200克酒,喝了40年,那么200ⅹ365ⅹ40=2.92(吨),也就是说我喝的酒将近三吨。1 f' g1 o& f* R, W!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