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d3 [1 x: _. v' s! | a! [
当今报纸种类越来越多,报业竞争异常激烈,各类差错也如影随形。有的报纸违纪违规,发生导向错误;有的不深入采访,道听途说,造成新闻失真;有的为了吸引眼球,标题哗众取宠,片面夸大新闻事实;有的偏听偏信,舆论监督不准,造成不良影响。
, T- S) n2 b. o% F8 K3 t; l1 k1 k. l, z1 V
常言说“无错不成报”。这是指报纸出版周期快,时效性强,有些新闻事实又处在发展之中,差错难免。但这决不能成为出错的理由。因为新闻事实一旦出错,轻则给新闻报道带来负面影响,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政治影响,危及媒体的公信力及存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本文想从新闻校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新闻报道中一些重大差错进行归类,分析成因,并探讨有效的防堵方法。6 L% t( S; ] t7 K2 I
% S% p% h8 `- m! U- v8 r" y% J
重大差错的成因和表现形式6 Q7 u% Q& Z3 n y; D
- ^) j. N w7 J, B一是政治性政策性差错。
3 _# F9 e5 h6 b L6 p* r- n0 d4 \( x0 e: v2 J, r. m! R/ G: h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少数新闻从业人员,放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思想上不断受到资产阶级新闻观的侵蚀,在新闻报道中陆续出现违纪违规问题,甚至出现严重政治错误,包括出现严重政治错误言论。有的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泄露国家机密,损害国家利益;有的违反民族宗教政策,危害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有的格调低级庸俗,宣扬凶杀、暴力、**、迷信和伪科学;有的刊载虚假报道,传播谣言等,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2003年7月,某省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在审读中发现部分报刊违规转载或摘编国外、境外媒体消息,为其充当“二传手”的问题,对此提出了严肃批评。还有些党报从业者推崇国外所谓的“新闻自由”,主张走出所谓“喉舌新闻学”限制等等。这些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可怕的是某些报刊却为其提供传播渠道。
3 r( P, T$ l+ _& x7 f/ F) Y+ H1 J x# q% n
还有一些政治性差错,是因为工作中的疏忽而酿成的。如几年前某报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之际,将“克林顿访华”错成“克林顿00”,打字的误码和校对的疏忽造成了重大的政治差错。2004年11月,某报在报道孙楠的一篇文章中,竟把香港一唱片公司说成是“境外”的唱片公司。这些差错都是由于工作态度不严谨造成的。 3 u; n+ E8 ]- [
) @! ^" }' m K二是领导人名、职务差错。% ~7 i' r' n$ ?$ E) p
& }! ?: L" s8 u s7 \) X7 r党报在要闻版中经常有重要的会议报道及领导人活动的报道。领导人的姓名、职务在报道出现的次数多,出错的机率也相应增多。加上这些领导人的姓名、职务家喻户晓,往往越熟悉的事情越容易忽略,在写稿时和校对中越容易放松警惕而造成错误。如经常有把“省长”错为“副省长”、“政治局委员”错为“政治局常委”的现象发生。2005年3月15日,有一标题为“消费者的烦恼与期盼”的消息,文中将“温家宝总理”错成“温家保总理”。幸亏这一领导人名的重大差错在校对环节被堵住,否则对媒体将产生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A/ L$ w; B9 V- @2 `
% V& x+ A8 p& E1 ~7 c: h9 x三是标题差错。" e# d6 X1 |+ N. f6 E4 e% P( |6 ?* S
2 G1 j$ S$ E! [" _1 T8 n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明亮而醒目。如果一旦出现差错,由于标题字号大非常碍眼,对报纸的声誉更会产生不良影响。在校对各环节常发现标题的差错有:文字错误,题文不符,数字错误等。) E" T7 W9 i& s, Q- r M. J
3 u6 e( K; b& U4 x+ [0 L; l0 }相近的数字极易发生次序的颠倒和混乱。数字差错发生最多,今年来就发生了数起,如将标题“省人大举行第32次常委会”错成“省人大举行第23次常委会”。再如,记者将“政协武汉市十届四次会议开幕”错为“政协武汉市十四届四次会议开幕”,这一差错幸好在校对环节被堵住,避免了重大标题的见报差错。8 ]8 J2 r3 `) Z. S+ I; I
) i/ V+ J4 J4 [# c2 F' f题文不符或表述不准确也是常见的标题错误。如一标题:“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将开展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报道,显然,这个标题所表达的意义同主旨相反。后改为“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将专项治理商业贿赂”,这样标题就不会有歧义。& y4 ?( F0 k! C$ t, r
; @3 ~% E! Z0 F四是重大的事实性差错。4 Q: p& |' ]4 r
8 I! t7 H/ J; @
事实性差错,即虚假新闻。包括报道完全失实、部分失实的报道;舆论监督、批评性报道偏听偏信的现象。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媒体恶性竞争,为了吸引眼球,虚假报道、有偿新闻频频出现,有关文化娱乐、体育和经济等方面的报道更是虚假新闻的“多发区”。有的捕风捉影、故弄玄虚,有的道听途说、摘抄网上新闻,有的则夸大其词、背离事实,有的甚至公然造假、凭空编造,以追求所谓的卖点。 如“北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高山矿泉水” 、“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等等,就是2005年度典型的虚假新闻。; G7 [' r7 q. X
0 P/ _; W6 k2 e8 G0 g, q
五是技术性差错。+ C l& y* l+ @
/ C' X* s8 K# x# X( b; H+ w
此类差错是指重稿、漏稿、转文衔接有误、有导读无正文、图文不符、多文掉句等技术性错误。在报纸编排出版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这些技术性差错屡见不鲜。如果不加以防堵,往往极易发生见报差错。今年来,湖北日报校对环节就堵住多起重稿、转掉文等技术性差错。
2 \! @. h+ y" |( r) M4 I
, F! y" F" h$ C1 s/ `重大差错的防堵% Y. x6 F( L. L6 v# P3 K
8 }0 C0 w6 z, ^* G. e5 [新闻出版中最大的风险就是政治性风险。防堵重大差错是每个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职责。
' f. [. C, S6 R, h4 t
% |% L: g0 j& R; I+ d4 a防堵新闻报道中的重大差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采、编、校、检、印各个环节分兵把口,守土有责,相互协作,新闻报道中的重大差错一定会减少和避免。桂红星 陈 晖(湖北日报出版部 430077) |